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查询【进入】
首页>文化产业>广播影视业>时政新闻也可以耐读好看

时政新闻也可以耐读好看

2014-07-22 16:20:36

很多人曾质疑时政新闻的写作方式枯燥乏味,很难引人入胜,但时政新闻中所涉及的政治内容和政治导向却跟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如何在都市报中找准写作方法上的定位,如何跳出原有死板的框架,找到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切入点,让时政新闻既耐读、通俗、好看,又具有时代脉搏的新立异,值得我们探索和创新。

    改变思路 创新报道角度

    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不同,时政新闻虽然看似缺乏故事性,却无一例外地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会议、每一个政策法规、每一条时政新闻其实都有着深层次的报道价值,都能找到和读者相关联的生动具体的角度。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保障着人民生活的底线,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2011年,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检疫检测,保证天津市民餐桌的健康安全。在这一大背景下,如果照本宣科地报道恐怕也无可厚非,但有些记者却努力寻找新的角度。在百姓眼中,市场里摆的、超市里卖的就是食品的最终面貌,但究竟食品是怎么制作加工的却无从知晓。为此,记者和天津市商务委联合推出《放心食品大家看》栏目,由职能部门牵头,记者带队,带着读者去面粉厂、肉类加工厂、调料厂实地参观,记者不仅能够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是否正规、安全、卫生,百姓也能切身实地了解和感受。由于记者转变思路,一篇篇优秀稿件相继刊发,此栏目也作为“走转改”活动的典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陆续介绍经验并报道。

    迅速出击 挖掘新闻背后

    在常规模式中,时政新闻往往和大大小小的会议、领导的参观考察接见讲话等活动密不可分,写作也有固定的模式,而且常常由党报记者完成,都市报记者通常不会参与报道。但恰恰在这些活动中经常会有新的闪光点出现,例如在参观考察时透露的新动向、新政策,在接见时谈到的一个大项目引进,在传统时政新闻的背后经常蕴藏着更重要的提示。要想报道,就需要都市报记者有敏锐的神经和超于常人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平时积累生活、了解民生、关心时事,同时还要积累人脉,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事件的核心人物。

    随着生育高峰的来临,各省市都面临入园高峰,由于适龄儿童人口逐年递增,公办园、民办园甚至单位幼儿园的减少,入园难的问题摆在了眼前。2010年天津市出台了3年行动计划,但每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园的数量仍然满足不了幼儿的入园需求。作为都市报的新闻工作者,笔者在2011年1月27日《天津日报》刊登的一条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会见某国际教育集团一行的报道中看到了时政新闻背后的内容。随后,笔者联系到这个国际教育集团的华北地区总监并进行了专访,虽然比党报晚一天刊登,但稿件更为翔实,把将在天津开办国际连锁化幼儿园的地点、价格、人数、教学内容等家长关心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受到了读者的关注。

    突出人物 创新写作格式

    很多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多年来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惯性的报道思维方式,比如在报道会议、数据、政策文件时只挑选材料上的内容加入稿件,缺乏思考和比较。都市报要想突破原有的报道模式,写出引人入胜、生动鲜活的稿件,除关注“硬政策”本身外,还要强调后续新闻和落地新闻,同时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以人物为事例,带动整个政策新闻的描述。

    近年来,天津市每年的开年都要提出20项民心工程项目。民心工程的原文哪家媒体都拿得到,但是不是刊登了原文就算完成任务。对于贴近民生、贴近百姓的都市报来说,除了追着民心工程的进度走,把每一项内容分解、细化、落地外,有都市报还推出《民心工程改变我》等栏目,从百姓的视角出发,讲述通过政策上的变化,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如何改善了住房、解决了就业、拿到了创业基金;家门口的菜市场建成了,再也不用走20多分钟去买菜;公交站通了、臭水沟治理了、坑洼的小路填平了,出行更方便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来讲述民心工程的内容,不仅更耐读更生动,而且更有说服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