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
2014-10-26 13:34:40
(周学图1)
代学周,字襄宸,号匡懿,又名周学。河北沧州人,汉族,一九七六年一月出生,主任播音员,中共党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南京大学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毕业。故宫博物院《天府永藏—紫砂茗壶》项目总监。《啖墨茹砂》系列文化活动总执事。亦云草堂主人。现供职南京广播电视台任首席新闻主播。
(周学图2)
自小在河北沧州长大的周学,有着很深的北方情结,骨子里亦充溢着北方男儿豪迈的情怀。无论是主持节目,还是待人接物,都让人感受到这位男子身上所固有的北方气息,成熟而温和,阳光而俊朗,不拘、张扬而自觉。语言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率性不浅薄,深刻不陈乏。如同现在主持的节目《亮见》一样,他喜欢直言不讳,又像“亮剑”一般,一语直指内心。对于工作或是生活,他有危机感,也有满足感;对于过去或是未来,他感恩,也充满理性的思考和认知;对于自己的爱好,他投入,却不痴迷……
从《直播南京》开始
(周学图3)
来南京将近8年的光阴,从最初的对南京的直观而简单的喜欢到现在的深刻认识,让他更加热爱南京这座古城。刚来南京的时候正值夏天,那年也正是周学的而立之年,整个人生如同那个夏天一般,蔚蔚蒸蒸。
刚开始也会偶有不适应的感觉,北方人的体格,北方人的性格,幸运的是,他最大的优点便是适应能力强,适者生存;幸运的是,他来到了这个包容的城市。周学说,人们习惯用“包容”这个词表达对南京最崇高的敬意,因为包容这个词,一方面是来自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北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在这里交汇,在这里孕育文明,孕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它既有南方相对细腻的东西,又不像吴侬软语那种语言环境下,小桥流水,很哀怨很细致很小资的东西,有北方那种粗犷、大气的气质。南京人都知道大萝卜,叶兆言先生《南京人》里也有这方面的描述,当然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大萝卜这个词有不同的解读,说大萝卜是不是有种不思进取,容易自我满足,生活在自我营造的一个环境里。周学却觉得,这种状态其实无可厚非,因为我们是来生活的。
很多的南京观众对我的认识,了解,接纳都是从《直播南京》开始的,《直播南京》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这个栏目培育了我,造就了我,提升了我,也是因为这个栏目,我获得了“金话筒”奖,所以很感谢这个栏目,这个团队。2006年到2012年,直播南京,整整七年时间,直播南京十周年,我做了整整七年,“七年之痒”,所以也到了该分手的时间了。
当人与人之间,人与周遭的环境之间不协调不同步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困扰,有时候会对自己有一些预期,这些预期达不到的时候,内心就会出现一些焦灼,纠结。一个人,几年甚至十几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不是坚持的事情,是自我和自我的一种较劲儿和挑战。所以,当周学评论自己要离开《直播南京》时的心情时,他说不可能舍不得,该放下的时候终需放下,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有些许的伤感,转身绝尘而去的时候,会说无所谓,这个时候,人总是要学会开启一些新的未来,只有敢于开启新的未来的时候,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
(周学图4)
播音主持 偶然亦是必然
无论是来到南京,还是走进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在周学的生命中,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之中的偶然。
回忆起当年求学的道路,周学很感慨地说,要特别感谢初中时的班主任,马丽萍老师,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她的名字。老师是天津人,以下乡知青的角色,到周学所在的城市,所在的学校,做自己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马老师在那个学校里,一直是优、先进,和同学们的关系也特别好。周学说现在自己喜欢写字,某种程度上也是受马老师的影响。那个时候马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自己坐第一排,每天下了语文课,总是第一时间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当时也是老师眼中最听话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一个男孩子,在文化艺术上有一些专长时,语文老师会给予格外的照顾和偏爱。老师普通话说得也非常好,周学所在的那个学区,刚好是全国开展一轮普通话教学观摩实践。马老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实际上这个机会完完全全是为周学创造的。从周学对语文的感兴趣,包括老师一字一句教他说好普通话,朗诵、演讲,参加学校、区里、市里、省里、全国的演讲比赛,经常能获奖回来,与老师手把手地教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周学到现在依然记得参加第一次演讲比赛,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咿呀学语了,他喊出的第一声便是妈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打开电视只有两个台,中央台和自己所在省的电视台,对于播音主持完全没有一个明确的解读和定位,只是觉得那个职业很光鲜、很神秘。回忆起来,这段时光,实际上是周学通向新闻主播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而马老师对周学的影响可谓之大,可谓之深,所以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有联系,周学会把自己的一些近况通过书信的方式汇报给老师,过年过节也会经常通话,马老师也会给他回信。
大学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周学并不是非常确定自己要走播音主持这条路。但很大程度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另一方面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包括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期许。“而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所以现在这条路既是一条必然之路,也是一条偶然之路。偶然的是,创造了一些机缘,必然则可能是我与生俱来的天分当中,有这方面的能力,还足以能够支撑我来从事和选择这个专业。”
(周学图5)
必须承认小时候不够勤奋
周学的座右铭是“勤能补拙”,从前是这样,现在也一样。虽然有自谦的成分,但在周学看来,这个世界所谓的傻子笨蛋,永远是和聪明人相对的。所谓的聪明,是勤奋者给自己的一个最好的解嘲,或者是对别人最好的一种解释,比别人早五分钟,会发现很多问题就不一样,很多局面也不一样。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修养,慢慢变成一种文化自觉。你的一个动作无所谓,但电视会无限放大,包括你的言行。如果不勤奋,不比别人多下一点功夫,在舞台上,很有可能不是出彩而是出丑。”
周学说,自己小时候属于爱耍小聪明型的,不够勤奋。“一般天资优异的孩子,都会有一点小聪明。再加上你会因此而受益,你的作为是得到你成长环境、你的父母、长辈,甚至是老师的肯定的,也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告诉你,不许耍小聪明,但是没有自觉自醒。现在回过头来,才知道其实自己当时抖的不过是小机灵。”但因为周学出身军人家庭,所以他耍的小聪明也很有局限性。周学的爷爷曾经在省军区特务连任职,后来又去参加“抗美援朝”,父亲是河北二十七军军人,而自己也差一点当了兵。军人家庭出身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家教严。“吃菜的时候,只能夹距离你最近的十分之一的区域,米饭吃多少盛多少,吃饭时不能说话,更不能吧唧嘴……但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父亲会非常严厉地把筷子放下,我会非常识趣儿地站起身来,鼻子贴着墙角,站上十五分钟。”
周学父母在家里都是排行老大,所以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自然要较其他人严格。而母亲的谆谆教导周学铭记在心,母亲告诉他说:儿子,这个事情你可以不做,但你必须要会,人就要掌握最基本的未来生存的技能,有一天,当你身边没有人的时候,你可以完全地照顾自己。你掌握这些技能,首先是用来照顾自己的,当然能照顾别人更好。你只有自己有,才能去给予别人,但是当别人给予不了你必要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照顾的时候,你完全有生存下去的能力,来保障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周学说母亲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现在最敬重的人。
(周学图6)
成长就是在不断妥协
周学坦言自己是一个内心很不安分的人,包括对于自己的现状,一方面是很满足,满足于至少目前的这种紧张和忙碌,还在创造着什么,还能实现什么,至少自己曾经创造和实现的,在这个业界和自己的其他爱好、事业以外的领域,还是很认可的,能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另一方面又不满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期和规划,当你的预期和规划与当下周遭的事物不能形成同步的时候,就很难进步,继而成为一种困扰。
“这就需要你进步发展的时候,团队也要不断地进步发展。因为你在不断地给自己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你给自己的要求和方向是积极的,但当你所在团队积极的方向和你自己的方向已然是趋于背道而驰态势的时候,恐怕更多人会选择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徘徊,当然这是最好的状态,无限平行也可以。但当这种价值观出现不同时,你就会觉得失望,离你自己的人生规划越来越远的时候,你就有一种无奈的惆怅,就必须选择离开这种徘徊。”周学说,他现在就深处这种惆怅之中。
因为我们每做一件事,会受制于很多东西,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是在不断地妥协当中成长的。我们永远会在很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最初是想画一个五星,最后出来是一个四不像,但最终是画成了,然后会发现这个结果已经不再重要了。所以通常会觉得欣慰,而不欣喜。
播音员主持人就是一个水晶杯
栏目是可以给养一个人的,其职业特性决定了你必须要大量地去阅读,去动手、动脑,这本身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最终回归到一个勤字,这个勤就是不断察觉自身的不足、知识结构中的盲区,较其他人优质的距离。这是主动,当然也有被动的,这些被动的因素决定了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被动可以变成主动。特别是主持人这个行业,比较光鲜,容易让人产生虚荣感,接触各种优质资源的机率更多一些,面临的诱惑也更多一些,听到的是掌声,手里捧的是鲜花,镁光灯照耀着,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所以会有一种虚荣感、满足感,会自大,飘飘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特质,就是自恋,或者是一种自信。自信是做好任何一种行业都必需的,但过于自信就是自大,自大过头就变成了自臭。但是不够自信,不够自大的时候,在舞台上似乎就没有那种气场和感觉。这两者之间看似是一种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用自身的修养来提高这种辨识的能力,自觉自立。周学解嘲说,播音员主持人其实就是一个水晶杯,捧着你,你就是一个杯子,不捧着你就是玻璃渣子。所以千万不要拿自己太当回事,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已经不像前些年,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大家都在瞩目你,现在电视已经开始分众了,越来越多的人慢慢地离电视屏幕越来越远了,主流媒体的地位也受到影响和干扰。《亮见》教会我坚持周学是一个非常有危机感的人,无论是激情燃烧的年代,还是日落西山的时代,他自言这种感觉其实与时代不相关,从参加工作那一刻起就抱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催促着他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警醒自己,不能沉迷,不能狂妄。除非已经找到,让自己坦然离开的理由和支撑。很显然,周学已经找到了让他足够有勇气有能力进行抉择的支撑和魄力。
目前周学主持《亮见》这个栏目,在外人看来是得心应手的,但周学坦诚说他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极不满意的,因为不是自己想做的节目。而对于所谓的“得心应手”,周学也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当觉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时候,这是一种最愚蠢的自我满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单纯从语言播音这个层面来说,很多技法的东西靠时间靠坚持靠功夫是可以穷尽和达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道这个层面,来自于思维和认知,如果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当然满足绝不是不知足,说明已经止步了,因为从思维和认知的层面来讲,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个永远追求的过程。
我时常会因为重复了一句话而感到羞涩,虽然话题是类似的。但主持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自己会和自己较劲,有时候觉得自己太无趣了。虽然节目中周学表现依然从容,完全看不出丝毫的不适感,周学解释说因为节目有它的特殊性,看上去很光鲜,其实并非如此。灯光一打,必须呈现的是一种饱满积极的状态,观众不会因为你是中央台的你水平高,你是市级台,你水平就低,咱就凑合着看吧。打开电视,大家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观众会用两到三秒的时间来决定他们是否会为你而停留,所以你呈现出来的必须是最积极最热情,最专业最敬业的一面。哪怕你心力交瘁、疲于应对,都要学着坚持做下去,这是职业操守。《亮见》这个节目教给我最积极的特质就是“坚持”。
喜欢闲操心
周学说自己还是希望能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有些时候确实是有心无力,有些人是有力无此心,周学自嘲自己经常喜欢闲操心。比如文化,文化就是无用之用,但是大家现在都在谈文化产业。文化是体现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规范,虽然文化是一个专有名词,但文化与文化产业没有太直接的关联,文化产品可以成为产业,但是文化永远不可能形成所谓的产业。文化不是用来标榜的,文化产业最终换来的是经济,低碳、环保、投入小产出大,又有社会效益,又能挣钱,多好的事情。但是在周学看来,一切以牟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永远不可能与文化搭上关系。当文化变成一种自信、秩序、境界的时候,又是可以转化为“钱”的,这就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但是你想拿“文化”变成“产业”来转换经济发展似乎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悖论。
爱好收藏
周学爱好收藏,除本职之外几乎所有时间都沉浸其中,搜集并研究相关书籍,与同道中人坐下来品茗探讨。为了方便工作又不影响收藏这个爱好,他在电视台旁边找了一处清静之地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亦云草堂。书房里笔墨纸砚、紫砂壶、各类藏品彼此照应着相关的书籍安置在书房的各个角落,却又同窗口的那盆兰草般不失生机,清静而雅致。
周学说现在喜欢收藏可能是孩童时就已种下了因缘。小学时,学校有师范类院校的实习老师教授大家书画,另一方面也是受父亲的影响和启蒙。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天会严格规定他和姐姐写十张大字。那个时候周学对绘画也很感兴趣,曾经画了一张《全家福》,一只大公鸡一只大母鸡带着一群小鸡的觅食图,还刊登在了当地的日报上,很受鼓舞,实习老师也很看好他。周学说曾经也有从事这个门类的想法,但因为机缘不够,这也是为什么,成年后对艺术品特别是书画作品有特殊的情感。在周学看来,书画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气质,包括中国人特有的行为规范都能在书画作品里得到体现。
现在,周学身边有很多这个行当中的专家和师友,他们当中有收藏家,有鉴赏家,也有当代一线的书画名家,诸如萧平、周京新、徐乐乐、孙晓云、管峻等。有一些偏门周学也会进行收藏,比如并不太被人所熟知的大画家、大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周学说“收藏家”这个词现在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大抵的意思是大部分的藏品没有市场“砸”在手里边只能收藏了。在他看来并不是这样的,收藏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一辈子的功夫,正是受了萧平老师的影响,他选择研究在书画和教育领域险被埋没的凤先生,并为书房又取了一个名字“凤庐”借以向凤先生致敬。萧平老师曾经有一篇文章,开篇就说:“凤先生是不可以忘却的”。凤先生曾是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小组组长,早年倾尽家财,致力于中国的美学教育,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在与周京新先生交流的时候,周院长也曾经无不动情地说,凤先生离开省画院的原因现在仍存有种种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先生选择继续留下,今日之江苏画坛除山水之外,“人物”一类也必然别有一番天地蔚然风貌。艺术真正做到雅俗共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凤先生的作品属于雅赏而俗不赏,曲高和寡。在艺术品市场这一类作品很难为市场所接纳,也反映出藏家或投资客不成熟的心态,急功近利。周学坦言,他选择对凤先生的作品进行收藏,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学习,通过收藏、整理和研究来承担一种传承。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一个文化重地,文化繁盛必然造就书画的成就,林、胡、高、萧——“金陵四老”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百年来的四座高峰,他们的作品周学也有收藏。当代一些名家像周京新、李孝萱、朱新建、徐乐乐、孙晓云、管峻的作品包括一些年轻新锐画家秦修平、曾建勇、梁雨的作品也都有关注。除书画作品外,在“亦云草堂”还看到了他收藏并陈列的一些与佛教题材有关的艺术品,佛造像、法器等。周学将自己对工作之外的艺术探究和收藏品的理解用精准的词汇组织起来,然后娓娓道来,如同亦云草堂里流淌着的舒缓而轻柔的古琴曲一般,悦人耳目。和周学聊天,轻松自然,又深深的折服,你会感慨他的博古通今,感慨他的爱好广泛,亦感慨他逻辑严谨的思维和表达。他说每个人读史、听琴、赏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拈花微笑就是于微妙的感知当中有了自己的正解。而笔者则认为,生活中的周学较观众所认识的屏幕上的他,更加严谨而生动,坦诚而张扬,和他聊天亦收获颇丰。我们相信,他的思考和认知,绝非无稽之谈,而是他的兴趣所在,是几书屋智慧的浓缩,也是他背后的勤勉和努力的结晶。
对话周学
记者:主持《亮见》的得失如何?
周学:这个节目给予我最大的给养是,它有很多优秀的观察员老师,无论是工作中的交流,还是节目录制外生活中的接触,他们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读一本书不如和一位智者聊天,他会把他一生的感悟,一书屋的智慧,浓缩成一句话来和你交流,你得到的给养是读书读不到的。
记者:工作中你最享受哪种状态?
周学:每个人都会有一种遐想,最想要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比如说,你热爱这个专业,最好的状态是你又喜欢又爱,把爱好变成了事业,而你所在的团队又是积极的,专业的。专业非常重要,专业不敬业是没用的,很专业但很狂或者很懈怠,也没用。敬业但不专业,光帮倒忙。专业团队的构建、打造和管理非常重要。
一方面是我对自己有要求。每期节目都很成功当然很好,但是跟卖早点的小贩有什么区别呢?煎饼果子,您要几个鸡蛋?几根油条?每天重复简单的生产。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如同一个好的司机一样,四平八稳地开,没有问题,但当车子出现状况,路程出现状况,你怎么样来应急处理还要保障全车人的安全。不可否认,很多观众对这个行业有一些误读,认为主持人就是传声筒,在播音主持这个行当中有一些岗位特质决定了能不出错已然不得了,保持十年二十年更是不得了,比如大家熟知的罗京老师。我的兴奋点是在出现一些突发情况时,能很机敏地化解,所以更喜欢那种直播的状态,设备出现状况了,连线连不上了,嘉宾无法出场了,出场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答非所问,怎么办?它逼迫你必须做好准备,“行车前”检查胎压、汽油、机油,路线要有预案,“行车中”要有足够的驾驭现场的能力,那个时候是最兴奋的。
记者:怎么评价收藏这个爱好?
周学:我从来不回避自己在做收藏,有人会善意地提醒说,不应该把你在工作之外的兴趣和爱好暴露给别人,特别是暴露给你的同行,以防别人的忌妒和背后的说辞。但我从来不惧怕这个事情,不遭人妒是庸才,而且自己做的是合理合法的事情。自己有精力有能力来应对,而且做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这是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这个状态算是比较享受。主持人应该学会多门类涉猎,你有一个专业的背景,无论你出身于什么样的系统学习或者教育背景,在你步入社会之后,有一个独立于本职工作岗位之外的行业,或者是有一个涵养你升华你的业余爱好,它又是很高雅的,这对主持人来说绝对有好处。所谓触类而旁通,很多姊妹艺术门类的营养,它会反哺你,会让你底子更厚,语言更有力量,更专业。这样的话,当你和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交流的时候,观众会觉得你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一个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一个有积淀有阅历的杂家。记者:收藏属于纯个人爱好还是投资型?周学:收藏与投资从来就不矛盾,艺术品带给你审美的价值、文化价值。当然评价一件艺术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参照,那就是它的市场价值。艺术品没有市场价值、没有收藏价值何来市场,每一位收藏家也是在收藏的过程当中,得到另外一种肯定。投资未必变现,我收藏非常理性。
记者:今后的规划是怎样的?
周学:收藏会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你觉得你是在和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古人在对话,那个时候先贤祖辈是那样一种生活态度,这种乐趣只有你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体会到升华的所承载的微妙,这种愉悦是任何一种其他的娱乐方式难以给你的。假想一下,若干年以后,我会认认真真地进行梳理,每件藏品都与我有份特殊的因缘,都能讲述一段特殊的故事。有可能的话我会将它们编辑成册,就像董桥的《甲申年纪事》《白描》当中那些很文隽的随笔和散文,把自己一生的收藏记录下来,留待有缘人,与我对话、分享。
记者:想对喜爱你的观众说些什么?
周学:这么多年的主持生涯,一路走过来,如果观众觉得这个小伙子还行,做节目还不错,比较专业,还算敬业我就满足了,仅此而已,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自谦。最后还是真诚地谢谢大家的支持和体恤。(《朗诵界》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