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查询【进入】
首页>文化产业>演艺娱乐业>戏剧向影视剧要灵感 面临剧本票房双重压力

戏剧向影视剧要灵感 面临剧本票房双重压力

2014-07-22 15:57:12

   戏剧与影视剧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今年,根据影视剧改编的话剧频繁出现在深圳舞台——5月深圳保利剧院的《夜店之天生绝配》、7月深圳大剧院的《钢的琴》以及11月即将上演的《步步惊心》,均为红极一时的影视作品和戏剧联姻而诞生的“混血儿”。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多由戏剧向影视剧输出剧本和创意,现在影视剧也成了戏剧的“缪斯女神”。

    「现象」

    影视剧改编话剧增多

  如果说田沁鑫执导的《四世同堂》严格追溯是来自老舍小说的话,那么她今年5月带来深圳的《夜店之天生绝配》就可以说是一部纯正的来自电影血统的话剧,该剧改编自杨庆的小成本电影《夜店》。

  时隔两月,郭晓冬主演的《钢的琴》来到了深圳,这是根据去年拿下不少电影节奖项的同名电影改编的。11月,由何念监制、李伯男执导,根据去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步步惊心》改编的同名话剧也将登上深圳舞台。

  除了这些已经排定档期的剧目,还有一些有意来深的话剧也都是影视剧跟话剧联姻的产物。记者刚刚获悉:今年底,孟京辉执导的话剧版《活着》正密谋来深圳演出。还有何念监制的话剧版《失恋33天》,将于今年七夕在上海演出,据悉也正在洽谈来深的档期。

  细数近年出品的话剧,由影视剧改编而来的为数可观:何念的《鹿鼎记》、《武林外传》、《奋斗》,开心麻花的《疯狂的石头》、陈薪伊的《风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蜗居》……起初这种改编行为多来自年轻导演,最近两年,许多大牌导演如陈薪伊、田沁鑫、周小倩开始加入,貌似成了戏剧界的“主流”。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戏剧艺术向商业妥协、晚节不保的新证,也有的认为这是戏剧原创枯竭,戏剧人急功近利的表现。

  「背景」

  戏剧面临双重压力

  促使戏剧主动向影视剧要本子的原因,不外有两个:票房和剧本的双重压力。“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可演出、可以对票房有保障的原创舞台剧本。这种演出和百老汇、伦敦西区有相似之处,就是基本为商业性质,关注的是票房利润”,旅美戏剧学家邢剑君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编剧史航一语道破天机:“高投资的话剧在没有找到好剧本前,投资方如果看到一个完整的小说或者口碑不错的影视作品前身,心里都会比较踏实,因为更容易推广。”

  跟田沁鑫合作了多年的制作人李东透露了另外一个原因:对编剧而言,写一部舞台剧可能耗费半年到几年,只有几万元的稿费。但改一部影视剧,却可以在几个月之内赚到几十万元,原创的成本付出和经济回报不成正比,这也是舞台剧原创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做的原因。但李东也承认,这种来自影视剧的改编风险其实很大,毕竟观众来看戏是因为对原著有感情,如果发现没预期的好,反而会影响市场口碑。

  曾在美国进修的何念说:“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影视剧改编过来的。我们现在这样的戏剧现状下,‘原创’和‘改编’都迫在眉睫。原创是动力,改编是拓展,两手都要抓。”

  「观点」

  “混血”也能成为经典

  戏剧从影视剧借灵感,观众究竟买不买账?在《钢的琴》结束了在深圳大剧院的演出之后,话剧观众紫薇向本报记者倾吐:“电影跟话剧我都看过,看了话剧挺失望的。因为话剧的年代感没做好,并没有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而电影里吸引人的恰恰是东北下岗工人的种种艰辛。话剧基本照搬了电影的情节,并没有充分利用舞台优势,无法超越电影。”

  紫薇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观众的心声,不过,话剧主创人员的着眼点其实在于:通过影视剧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进入剧场。正如话剧《步步惊心》导演李伯男所说:“这次我们的《步步惊心》做的是‘增容观众’。”

  邢剑君的博文中分析说:“戏剧虽然是老大姐,但相对于电影,她的观众数量的确少得可怜。这不仅在中国大陆,即使在戏剧发达的欧美,也是如此。那么通过改编,多吸引一些观众进剧场,也是为戏剧发展作贡献。从这点看,影视改舞台剧也是可行的。”他还提出:“电影和戏剧都是艺术门类,为什么一些朋友认为戏剧就要高出电影一等?”

  有“戏剧界冯小刚之称”的李伯男之前多次有剧作在深圳演出,如《隐婚男女》、《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等,他对这种新的尝试颇有信心。“经典也是不断去尝试、与观众共同创造出来的。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需要我们今天的经典。”

来源:深圳商报